门徒娱乐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人民网记者汪瑞华 张俊
成片的猕猴桃林,一派生机勃勃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入秋后不久,就到了猕猴桃成熟上市的时节。
在南陵县工山镇戴汇村,甬佳猕猴桃种植基地迎来采收。置身园中,目之所及皆是连绵的果林,片片绿叶下,饱满而紧实的猕猴桃,挤满枝头,秋风拂过,诱人的果香扑面而来。
满头大汗的李云,挎着篮子钻进猕猴桃林,脚步轻盈地穿梭在棚架下,望着累累果实,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。
李云是土生土长的戴汇村人,早在17岁的时候,她就独自一人背着行囊闯上海,经过多年的打拼,不仅站稳了脚跟,还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叶海棠。
如今,李云和叶海棠成了工山镇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段佳话。
“早在2013年,就返乡创办了食品厂,种植猕猴桃纯属机缘巧合。”李云打趣道,“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谁料越陷越深。”
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话,却饱含了李云对猕猴桃种植的千言万语和千辛万苦。回乡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2019年流转荒山坡地,年底从四川大批采购猕猴桃苗,夫妻俩正准备铆足劲头大干一番的时候,却碰上了疫情。
“一次性买回的1万多株猕猴桃苗,因为疫情却无法下地,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”李云如是比喻道,好在后来从四川请回行家帮忙栽种,这才没让50万元猕猴桃苗打了水漂。
苗是顺利栽下去了,不成想2021年又遇上了旱情,接着2022年碰上了水灾……用李云自己的话来说,“自从种了猕猴桃之后,就没有一个年头让人安心,跌跌撞撞才有了今天的收成。”
难是真的难,但甜也真的甜。
“去年少量挂果,今年迎来丰产期,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。”摘下一颗猕猴桃捧在手心,李云视若己出,“我们的黄心猕猴桃个头大、品质好,几乎不愁销路,每天来基地采摘猕猴桃的游客络绎不绝。”
“明年亩均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,后年基本稳定在4000斤上下。”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,李云难掩笑意。
李云告诉记者,和蓝莓相比,猕猴桃采摘期长,可以持续到11月中旬。待果子下市后,就等着下霜落叶,然后就开始林间打枝管护,一年到头基本没有什么闲。
从事猕猴桃种植这么些年,虽然李云意识到这个行业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,但始终没有选择放弃,因为她知道,“只要有耐心、够细心,就能有收成。”
“刚开始的时候,都是门外汉,一边学习一边摸索。”李云回忆道。为了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,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,向同行请教,甚至亲自去外地学习。如今天天和土地打交道的李云,俨然成了半个“专家”,什么时候该施肥了、什么时候该浇水了,什么时候该授粉了……心里头是门清。
不单单种植猕猴桃,爱琢磨的李云,还发展起林下经济,养殖了几千只“溜达鸡”。不经意间,就能看到散养在猕猴桃林下的生态鸡,四处闲逛,或在觅食,或在嬉戏,好不惬意。
十多年的返乡耕耘,现如今,食品厂已经步入正轨,两口子经营的猕猴桃基地,也已经发展成为南陵县“林下套种+农旅结合”的特色产业。
曾经的荒山,今天的“花果山”。家乡的变化,李云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“今年又新流转了130亩茶园地,等来年开春,全部栽下猕猴桃苗,三五年后,又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猕猴桃林。”
返乡创业种猕猴桃的李云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望着累累果实,游客们难掩笑容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饱满而紧实的猕猴桃挂满枝头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家乡的猕猴桃林迎来丰收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游客现场体验采摘乐趣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曾经的荒山,今天的“花果山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